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接下來就來看看這些年我們的生活都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吧!
山水情深
1974年1月,黃土高原已進入隆冬。此時的習近平剛剛當選為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長期以來,為了燒火做飯,村民大量砍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影響農業發展。于是,習近平便帶著鄉親們打壩造田,并利用秸稈和畜禽糞便建成了陜西的第一口沼氣池。
從基層到中央,一路走來,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始終是習近平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一起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與此同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也開始日益深入人心。
在習近平的大力推動下,中國對生態文明的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綠色發展成效顯著,宜居的生態環境正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時代創見
十五年前的夏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考察浙江安吉余村時,創見性地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科學理念,一場改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觀的變革由此開始。
早在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曾在《求是》雜志上發表署名文章,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一重要論斷,并闡釋了一系列富有遠見的新理念、新思想。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一起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從基層實踐到頂層設計,從最嚴格的制度到更嚴密的法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成為新時代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行動指南,引領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綠色足跡
從城市到鄉村,從長江到黃河,從大小興安嶺到秦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跋山涉水,深入田間地頭,步履不停??倳浢看慰疾?,無一例外,必看生態。
從林草山川到江河湖泊,從能源轉型到生活空間,習近平足跡皆至,高密度、多頻次調研,對各地生態環境了然于心,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方向。
萬水千山,風雨兼程,習近平將“綠色足跡”留在祖國的大江南北;著眼大格局,胸有大情懷,系統擘畫美麗中國建設藍圖,習近平念茲在茲。
一抓到底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對破壞生態環境事件作出批示,以卓絕勇氣和雷霆手段解決污染難題。
“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睆尼槍︱v格里沙漠工業園污染事件、陜西秦嶺違建別墅事件等重大問題的嚴肅處理,到推動“不以GDP論英雄”的新發展觀念,再到建立“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習近平對事關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類問題始終一抓到底。他曾多次強調,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
轉型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列車高速飛奔,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工業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積極推動轉型升級,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這條充滿挑戰的轉型之路上,習近平始終高度關注,親力推動。他強調,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完善創新機制;要抓住機遇,加快新舊增長動能轉換,共同創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續的全球需求,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
宜居鄉村
從少年時代就扎根在中國農村的習近平深諳中國國情。他深切了解什么是農村發展的癥結所在,什么是鄉親們的喜怒哀樂。
在陜北梁家河村,習近平曾帶領黃土高原的群眾改造旱廁、修建沼氣池,利用有限條件開發新能源,改善人居環境;在河北正定,他親自監督整改農村“豬圈連茅廁”問題,設立公共廁所,修建生活垃圾池;在福建,他大力推動解決當地農民、漁民居住環境惡劣的“茅草房”和“連家船”問題。
一路走來,習近平始終將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中國鄉村放在重要位置。從地方考察到重要會議,他從未忘記百姓心中的那一抹鄉愁。十八大后,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思想不斷豐富,相關舉措接連出臺。其中,“美麗農村”是重中之重。
留得住青山綠水,留得住田園鄉愁。今天的中國,一幅美麗鄉村的全新畫卷已經徐徐展開。
綠色之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市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時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論斷,要求上海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這為我們在新時代推進城市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边@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新時代我國城市建設的宗旨、主體、重心、目標,引領著我國城市建設的方向。
生命之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
從哺育了燦爛中華文明的黃河、長江,到百姓身邊的一溪一河,無不牽動著習近平的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就保障水安全發表重要論述,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
2020年是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水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的關鍵年。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怎樣守好我們賴以生存的水資源,怎樣建設好美麗中國,既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更需要堅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
美好空間
2014年,在北京APEC歡迎晚宴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開幕致辭,他開誠布公地談到了APEC藍:“有人說,現在北京的藍天是APEC藍,美好而短暫,過了這一陣就沒了,我希望并相信通過不懈努力,APEC藍能夠保持下去?!边@段講話立刻贏得全場掌聲,借著這一重大主場外交場合,習近平向世界宣告了中國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
在習近平親自部署下,從2013年開始,一場力度空前的全面治污行動展開,藍天保衛戰成為重中之重。當年,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式向大氣污染宣戰。
7年時間,從“大氣十條”到《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從主動公開環境信息到“史上最嚴”新環保法出臺,中國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推進燃煤污染治理、大幅淘汰落后產能,并推動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居民等重點領域的節能。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睘榻ㄔO天藍、水清、地綠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按下生態文明建設快進鍵,身體力行連續八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一場全國動員、全民參與的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也正在中國深入開展。
人民福祉
300年的工業文明使人類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隨之而來的全球性生態危機向人類發出警告:地球再也沒有能力支撐工業發展的一路狂奔。面對這個重大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做出科學回答: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p>
如今,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攻堅戰捷報頻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節能和新能源利用第一大國,全球風電市場中國遙遙領先,水電總裝機規模世界第一,更多的企業展開了生產流程的綠色再造。
當生存和生態不再是對立的抉擇,從溫飽走向環保的中國人正在成為綠色生活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