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關注生態中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獲悉:由該所和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等單位組成的科研團隊,通過研究嫦娥五號月壤不同礦物中的氫含量,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利用月壤大量生產水的方法。
5日,記者從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獲悉,海南省黃路生院士工作站團隊利用冷凍保存5年之久的白系五指山豬耳組織樣品,通過細胞解離復活技術和核移植克隆技術,獲得首批體細胞克隆豬共16頭。
虛擬電廠將閑散在終端用戶的充電樁、空調、分布式光伏等電力負荷資源聚合起來并加以優化控制,通過市場化手段解決了電力調度問題,推動削峰填谷、供需平衡,實現了電網、用戶、投資者多方共贏。
目前,鋰離子電池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但更安全、容量更高的固態電池可能會成為未來世界的動力源泉,甚至可能幫助人類擺脫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經過多年研究攻關,我國科學家成功研制出一種人造藍寶石作為絕緣介質的晶圓,為開發低功耗芯片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這一成果8月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天津大學新能源化工團隊成功研發出成本低廉、對環境友好的新型丙烯催化劑,為下一代烯烴核心技術奠定科學基礎。該項突破性研究成果于7月19日凌晨在《科學》雜志以封面論文形式刊發。
今天(8月12日),我國建造重量最大的國際海洋油氣平臺——馬贊油氣集輸平臺在山東青島完工交付,它的完工標志著我國大型海洋油氣裝備建造技術獲得突破。
近日,由中國能建上海成套公司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共同研發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創新型裝備——國內首臺年600噸級二氧化碳直接空氣捕集(DAC)裝置“碳捕塊CarbonBox”成功通過百噸級模塊滿負荷可靠性運行驗證。
在青島市城陽區鄉縵AI菌菇工廠的創新實驗室里,全自動化智能栽培系統通過植物生長AI識別技術,智能統計植物數量、識別植物生長狀態……
小麥赤霉病自動監測預報器能根據小麥抽穗期間的氣象因子、初始菌源量、小麥抽穗始期、品種開花期值等,自動預測小麥蠟熟期赤霉病病穗率。胡小平團隊還利用物聯網與云計算技術開發了小麥赤霉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